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计划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石嘴山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索引号 640201001/2022-00044 文号 石政办发〔2022〕18号 生成日期 2022年03月02日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所属机构 石嘴山市政府办 责任部门 石嘴山市政府办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石嘴山市

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单位、市属国有企业:

《石嘴山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石嘴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32日           

(此件公开发布)


石嘴山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关键时期,也是石嘴山市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综合竞争力、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机遇期。为更好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构建适应经济转型升级需求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打造西北地区特色鲜明的工业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区域性大宗物流枢纽中心,建成覆盖宁北及毗邻地区的消费中心城市和服务经济中心,根据《石嘴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成效

十三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呈现出发展规模稳步扩大、发展质量持续提升的态势,为十三五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十四五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贡献日益突出。十三五时期,服务业对全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扩大就业、拉动经济增长、提升居民幸福感等方面贡献突出,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惠民生的主渠道和新增就业的容纳器。2020年,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45.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5.2%,比2015年提高1.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39.2%,完成税收占全部税收比重达35%


1-1石嘴山市2015-2020年服务业发展情况

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基本形成以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态文化旅游、现代商贸等为代表的生活性服务业。富海物流获得国家多式联运试点,然尔特、星月安顺获评国家4A级物流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市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投入强度及增幅均居全区前列。全市建成A级旅游景区17个,新增4A级景区2个,成功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平罗县获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

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十三五时期,先后获批大武口生态工业文化旅游集聚区、陆港现代物流集聚区、黄渠桥特色商贸集聚区三个自治区级服务业集聚区;数字经济产业园、万达商业广场、宁夏农副产品一条街、优宜家兰山小镇、惠农东大街商贸区、平罗汇融九街、红果子镇等市县级服务业集聚区、功能区初具雏形,产业规模逐步扩大,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带动区域服务业发展作用明显。

服务业开放不断推进。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匈牙利等4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生贸易往来,开通宁夏唯一联通欧洲货运班列,实现石嘴山至俄罗斯、中亚班列常态化运营。石嘴山海关正式揭牌,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营,石嘴山经开区获评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十三五期间,口岸实现报关6959单、进出口货值7.5亿元、缴纳关税3.8亿元。先后组织26家企业分别参加国际性展会45场次,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2020年,实现进出口额39.6亿元。

(二)机遇挑战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尽管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服务业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抢抓新机遇实现新作为。

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对全球服务业发展和国际分工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受逆流,全球服务业竞争版图面临重大调整,变数和挑战明显增多。和平和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服务业数字化、智慧化、平台化发展,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远程办公、上展会等新业态新模式竞相迸发,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比重快速提升,个性化、体验式、互动式服务消费蓬勃兴起。

从国内看,我国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特点,内需潜力将进一步激发。随着产业形态变迁、人口结构变化、居民收入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对服务业质量和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必将加速我国服务经济时代进程。但我国服务业还存在结构不合理、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服务供给尚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从区域环境来看,十四五时期,国家支持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随着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理念深入落实,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将进入关键时期,产业链持续拓展延伸和供应链水平不断提高,将为服务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石嘴山市提出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排头兵的奋斗目标,现代服务业具有明显的低能源消耗、低能源污染、高就业吸纳能力和税收贡献率的比较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可进一步挖掘内需市场、激发消费潜力,带动全市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增强人民幸福感。

在看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全市服务业在总量、结构、质量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总量不大。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5.2%,低于全区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仅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的12.4%,发展总量偏小,发展层次偏低,品质化精细化水平不高。二是结构不优。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占全市服务业比重仅为30%左右,商贸、文旅、康养等生活性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三是市场主体不强。全市服务业经营实体2.5万余个,企业近1.1万家,但规上限上企业仅占注册企业的1.2%,企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制约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综合判断,全市服务业仍处在加快发展、提档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必须适应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立足市情实际,创新发展理念,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增强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决策部署,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需求侧改革为牵引,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集聚发展、项目带动、品牌引领、产城融合,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消费升级潮流,聚力发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两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健康养老、家庭服务、商贸流通、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和节能环保服务八大新兴服务业,深入实施七大重点工程,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质效提升,着力构建支撑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为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贡献石嘴山力量。

(二)发展原则

以人为本,优化供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增强服务有效供给能力,推进服务付费可得、价格合理、优质安全,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优先补足商贸流通、家庭服务、健康养老等服务短板,提升民生服务市场化水平,加强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力度,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彰显特色,重点突破。鼓励各县区发挥比较优势,发展新业态、激发新需求、培育竞争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聚焦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围绕核心区域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功能性载体和平台,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

创新驱动,融合发展。推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服务业全方位赋能、带动服务业整体性转变、推动服务业态和模式革命性重塑,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充分利用服务业渗透到生产生活各环节的特点,促进技术与产业紧密结合,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逐步消除制约发展的行政壁垒,提高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水平。深度参与国际国内产业链分工合作,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深度和广度,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中东部地区和黄河几字弯城市群互动发展,拓展与乌海、鄂尔多斯等毗邻地区协同合作,加快建设沿黄城市群。

(三)主要目标

2025年,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质量效益明显改善,文化旅游和现代物流作为服务业主导产业地位更加凸显,健康养老、家庭服务、商贸流通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数字经济、体验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带动产业转型步伐明显加快,数字赋能、业态高端、特色鲜明、辐射力强的2+8现代服务业体系初具雏形,服务经济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初步建成西部特色鲜明的工业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区域性大宗物流枢纽中心、覆盖宁北及毗邻地区的特色消费中心城市和服务经济中心。

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服务业对经济、税收、就业的贡献持续增长,充分发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经济高质量发展、消费需求升级的主引擎作用。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6%以上,服务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比重38%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7%

服务业质效持续改善。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4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活性服务业趋向品质化、精细化发展,服务业供给和消费需求适配性持续提高。到202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00亿元,国内旅游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物流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2%以上。

创新驱动能力显著提升。服务业知识密集、智力密集、技术密集特征更加明显,现代服务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持续提高;创新对服务业发展的驱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领军企业和充满创新活力的中小型服务企业,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产品和知名品牌。到2025年,全市R&D投入强度达到2.3%以上。

产业集聚效应凸显。一核引领、两翼联动、三带协同的现代服务经济空间布局初具雏形,各类服务业集聚载体蓬勃发展,中心城区服务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县域服务业发展特色进一步显现,辐射和带动效应不断增强。到2025年,新培育建设23个产业特色鲜明、高端要素集聚、品牌效应明显、配套功能完善的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

石嘴山市现代服务业“十四五”发展目标

序号

指标

单位

2020

2025

1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45.2

>46

2

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

%

39.2

>40

3

服务业增加值增速

%

5.2

6.5

4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

%

2.0

>2.3

5

服务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比重

%

35

38

6

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比重

%

-

47

7

国内旅游人数

万人次

397.7*

1000

8

旅游总收入

亿元

24.6*

100

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

4.3*

6

10

网络交易总额

亿元

85.1

110

注:*2019年底数据

三、空间布局

按照产城同步、融合发展、集聚发展的理念,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区域分工,引导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向中心城区集聚,引导生活性服务业均衡化、便利化发展,构建一核引领、两翼联动、三带协同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一)一核引领

强化大武口区作为全市服务业发展核心引领区功能,引导优质资源集约集聚,扩大核心区域服务功能的辐射半径,全力打造以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和中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经济核心区,引领全市现代服务业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做强大武口洗煤厂绿皮小火车石炭井矿区为主线的工业旅游,办好贺兰山大峡谷汽车拉力赛,着力推动运动休闲旅游,发展以北武当生态旅游景区、龙泉山庄、硒有田园、华夏奇石山、通航小镇为重点的旅游景区景点,打造运动休闲旅游精品线路;积极构建以旅游产品一条街、汉唐九街、中华名小吃一条街、宁夏农副产品一条街等特色街区为支撑的夜间消费市场,打造夜间生活消费圈;积极推动医养护一体的医疗和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建立健全智慧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加快数字经济产业园、数字智能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培育发展以数字经济、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研发设计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

(二)两翼联动

依托惠农区和平罗县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增长极,联动核心区发展。立足各县区资源禀赋、功能特色、产业基础,错位发展特色服务产业,因城施策、均衡布局居民服务业态,强化区域服务经济支撑。

惠农区依托现代物流、互联网+医疗健康、文化旅游等产业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健康养老和生态工业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宁北蒙西重要的现代物流示范基地和能源储备中心。以建设自治区级现代物流集聚区为抓手,加快发展保税物流、口岸物流、跨境电商、大宗商品交易等业态。依托新型材料、电子信息、清洁能源等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鼓励发展科技服务、检验检测、现代金融等新兴业态。引导石嘴子码头、宁夏煤炭地质博物馆、大地天香、银河湾等旅游景点联动发展,打造黄河百里文化旅游长廊,扶持壮大观光游、休闲游、民俗游等旅游品牌;依托东大街商圈、人民医院等积极发展现代商贸、健康养老等新兴服务业,提升消费层级,培育发展夜间经济”“假日经济,全力打造石嘴山北翼服务经济增长极。

平罗县发挥9+3重点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发展科技创新、文化旅游、商贸流通、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依托现代畜牧、优质瓜菜、特色制种等产业,加快发展制种研发、农资配送、测土配方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打响全国区域性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品牌。依托工业三大产业集群,发展现代物流、科技创新、信息服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县为抓手,围绕大沙湖旅游区建设,深入挖掘山、河、湖、沙等旅游资源,培育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示范点,做精特色城乡旅游环线。依托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打造一批中高端线上营销产品,提升农村电商品牌效应。推进滨河现代物流园、财海迈星物流网络货运平台等项目建设,加快保税物流、公铁联运等发展。依托鼓楼、汇融等商圈和中医院、银北医院(养老院)等发展商贸流通、健康养老,打造石嘴山南翼服务经济增长极。

(三)三带协同

重点发挥贺兰山、黄河、包兰铁路等生态资源和区位交通优势,打造贺兰山东麓旅游带、包兰铁路物流带和黄河金岸旅游带。

贺兰山东麓旅游带。依托贺兰山东麓生态资源和银包高铁建设机遇,高标准布局建设沿线沙湖、石嘴山南、惠农南3座站台及沿线景区景点,重点融入历史文化特色和贺兰山东麓生态文化特色,为游客留下深刻的石嘴山文化印象。以110国道为主轴,改善相关服务配套设施,推进沙湖星海湖联动发展,推动贺东庄园、北武当生态旅游区、西域王泉等景区景点提标升级,开发建设贺兰山军事文化体验园,与银川、阿拉善盟左旗加强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共同发展贺兰山东麓旅游带。

包兰铁路物流带。依托区域性商贸物流节点城市建设,以京藏高速、包兰铁路、东乌铁路、包银高铁沿线为主轴,围绕沿黄河城市群建设,联结银川、中卫等沿黄重点城市物流节点,贯通黄河(青银)物流大通道,打造经济和产业发展走廊,共同成为物流带建设的重要支点。充分发挥铁路在大宗商品物流、长距离运输等方面的优势,引导铁路专用线进大型工矿企业、物流园区,推进公转铁,大力发展口岸物流、保税物流、大宗工业品和能源化工物流,促进交通、物流、商贸、制造业等产业深度融合,优化物流运输结构,强化沿包兰铁路物流集聚集约效用,加强与呼包银鄂榆城市群、兰州西宁城市群的协调联动,实现城市间物流资源畅通流动,提升石嘴山物流发展能级。

黄河金岸旅游带。充分发挥宁夏入选多条黄河主题国家旅游线路优势,把沿黄地区的景区景点作为一个整体规划建设,构建以滨河大道平罗、惠农段为主轴的沿线景观,加快发展蕾牧高科、拉巴湖、庙庙湖、银河湾、石嘴子码头、大地天香等旅游景区和景点,深挖黄河文化底蕴,做好黄河景观、生态、文化融合重组、挖掘转化、放大增值的文章。加强与黄河几字弯城市的互动发展,串联银川、吴忠、中卫等黄河沿线景区,增强区域发展的开放性、协同性、联动性、整体性,打好黄河文化牌


3-1 石嘴山市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图

四、主要任务

十四五时期,围绕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立足产业发展实际,厚植和发挥比较优势,强化文化旅游和现代物流两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健康养老、家庭服务、商贸流通、商务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和科技服务、节能环保等八大新兴产业,构建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竞争力强的2+8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聚力发展两大主导产业

1加快文旅产业提质扩容。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为引领,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魅力独具、集散便捷、设施完善、服务优良、产业体系健全、产品和业态丰富、市场充满活力、品牌突出的具有鲜明西部特色的工业旅游目的地城市。全市游客接待量达到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

谱写全域旅游新篇章。坚持全域旅游发展理念,进一步放大神奇宁夏川·活力石嘴山品牌效应,扩大高质量、多样化旅游精品供给,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凸显生态工业文化旅游特色,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市。以大武口区工业生态文化旅游休闲集聚区为核心,打造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和服务中心,提升市区核心圈的旅游综合竞争力和服务品质,辐射带动全市文旅产业发展;围绕黄河文化、历史文化、军事文化和生态乡村休闲等文旅资源,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和贺兰山文化旅游带;突出工业、矿山、农业、民俗等特色主题,打造大武口生态与工业文化旅游功能区、惠农黄河与矿山文化旅游功能区和平罗生态与农业文化旅游功能区,构建一核两带三区的文化旅游新格局。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和人文内涵,以北武当生态旅游区为核心,整合韭菜沟、归德沟等优质旅游资源,积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引导贺东庄园、龙泉村、庙庙湖生态旅游区等旅游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加快硒有田园、银河湾、拉巴湖等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推进沙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星海湖省级旅游度假区的创建。

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进长城文化国家公园和黄河文化国家公园等项目建设,打好黄河文化牌,建设黄河文化生态旅游廊道和黄河博物馆,串联黄河沿岸区域内沿途的田州古塔、黄河文化旅游生态廊道、河东地区沙漠生态旅游度假区、庙庙湖生态旅游区、天河湾国家湿地公园、银河村、石嘴子公园等旅游资源,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丰富黄河文化体验业态,形成贯穿石嘴山南北的旅游发展大动脉。实施贺兰山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贺兰山岩画、明长城等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贺兰山军事文化体验园,开辟贺兰山文化生态地质游线。完善宁夏工业纪念馆、煤炭地质博物馆等服务功能,改造提升贺兰山地质博物馆,构建生态工业文化旅游博物馆体系。实施黄河影视、文艺、戏曲振兴行动,大力发展文化市场,积极培育文化主体,支持文创设计、影视动漫、数字展馆、电竞赛事、网络直播等创意产业发展。推动泥哇呜、陶笛、葫芦烫画、黄渠桥爆炒羊羔肉、剪纸等非遗产品产业化发展。到2025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

促进文旅融合新升级。深挖老工业城市、森林城市、移民城市资源优势,推动工业生态文化旅游同各产业的融合发展。依托贺东庄园、西御王泉、玖禧酩庄等酒庄,推进酒庄+旅游项目,建成葡萄种植加工、观光旅游、品鉴餐饮、研学培训、自酿体验、特色民宿于一体的葡萄酒文化旅游景点。依托黄渠桥镇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韭菜沟、八号泉等军事设施遗址资源,大力开展红色旅游。依托贺翔通航小镇,推进航空+旅游项目,打造集低空观光游览、飞行培训、休闲体验、民宿康养、航拍航测、国防教育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观光旅游景点。依托石炭井工业旅游小镇、星海湖等景区,推进发展赛事+旅游,持续开展贺兰山(石炭井)大峡谷汽车越野拉力赛、铁人三项赛、全国五人制足球赛等系列旅游赛事,聚集人气、带动消费。实施旅游交通保障提升工程,推出跨区域精品游线、市内精品旅游线路、小火车工业观光体验游线路和生态工业文化旅游专题线路。持续壮大旅游市场主体,积极吸引知名文化旅游企业投资兴业,培育发展本地文化旅游企业,支持个体私营发展旅游经济,推动全民参与旅游发展。

助推乡村旅游新发展。加快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观光、休闲、度假、娱乐等多点支撑和全域延伸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推进黄渠桥镇特色美食小镇、陶乐镇休闲旅居小镇和龙泉村、银河村、马家湾村、六顷地村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建设一批集科技示范、农业创意、田园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精品、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开发乡村特色旅游产品,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产业链条,推动乡村旅游产品向高端化、个性化、定制化发展。

专栏1 文旅产业发展行动

文旅产业智能化建设行动。依托互联网+战略和智慧城市建设,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技术,建成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打造智慧管理、智慧营销、智慧服务为一体的智慧文旅产业体系。

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行动。实施大武口区工业遗产保护性利用项目、长城沿线乡村旅游示范区提升建设项目、平罗县田州古塔环境升级改造建设项目、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大武口段)西线旅游复合廊道建设项目、黄河文化商业街区、黄河流域民间民俗生活馆、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中心(基地)、大武口工艺葫芦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项目等。

旅游交通保障提升行动。结合场地优势和区位优势,配套建设休闲度假旅游交通服务设施。根据旅游线路在旅游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增设客运中转站,在适宜景区设置自驾游营地,推进自驾游的规范化与规模化发展。以平汝线观光绿皮小火车为重点,挖掘沿线工业文化、运动文化,推进定班旅游专列营运,提升景区间的旅游交通便捷性。

旅游景区提升行动。实施大武口区生态工业文化旅游聚集区项目、石炭井生态文旅小镇旅游业态提升项目、沙湖旅游景区提升项目、惠农区黄河沿线文化景观提升工程、平罗黄河文化生态旅游廊道建设项目、平汝线绿皮火车运营体验项目。

特色文旅休闲区培育行动。依托乡村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培育一批特色各异的乡村休闲区,重点提升石炭井、华夏奇石山、通航小镇综合服务能力,着力打造优创黄渠桥、红果子等特色小镇,丰富乡镇产业,提升乡镇旅游服务功能,促进城镇一体化发展。

精品旅游线路打造行动。打造包银高铁石嘴山站星海湖大武口市区、包银高铁沙湖站沙湖景区国务院直属干部学校历史陈列馆星海湖大武口市区的中心城市旅游线路;打造西夏王陵镇北堡龙泉村贺东庄园大武口市区等城乡旅游线路;打造大武口市区大武口洗煤厂绿皮小火车石炭井内蒙左旗阿拉善英雄会西线城市工业旅游线路;打造银川军博园黄沙古渡蕾牧高科拉巴湖庙庙湖银河湾大地天香石嘴子码头乌海湖东北线生态旅游线路;打造银川军博园黄沙古渡蕾牧高科拉巴湖庙庙湖上海庙东线沙漠生态旅游线路。

2推动现代物流提质增效。以建设区域性物流枢纽中心城市为引领,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运行体系,统筹推动物流降本增效提质,着力强化物流辐射带动能力,围绕主导产业和消费需求,突出自身优势,畅通东西、辐射南北,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到2025年,物流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2%以上。

加快完善物流网络。依托石嘴山市作为全国交通物流重要节点和区域产业特点,构建以包兰铁路物流带为主轴,以陆港物流集聚区、数字智能物流园和平罗公铁物流园为重点,以专业市场、城乡配送中心、电商快递物流中心、货运场站等为支撑的三级物流运行网络,联结沿黄重点城市物流节点,贯通黄河(青银)物流大通道,参与全国物流互联互通。加快陆港现代物流集聚区建设,建设煤炭物流交易、矿产品交易、进口饲草集散中心,重点推进保税物流中心(B型)、大宗进口商品集散分拨中心建设,打造区域性大宗商品物流枢纽。整合农村交通、邮政、快递、供销、商贸等设施物流功能,构建三级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石嘴山市、惠农区、平罗县等市县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和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库;实施粮食绿色仓储提升工程,新建改扩建粮食加工仓储设施。

提升专业物流服务能力。实施供应链物流培育行动,依托星月安顺、大地通达、宁夏易丰快成等物流企业,建立市场潜力大、带动作用突出的网络货运平台,打造12个供应链管理平台,为制造业企业提供采购、仓储、配送、信息和金融服务等供应链集成服务。实施冷链物流提升行动,建设一批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和田头市场仓储保鲜设施,加强产后预冷、储藏保鲜、分级包装、移动冷库等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推广应用多温冷藏车、低温保温容器等,补齐城乡冷链物流设施短板。推进宁夏建龙钢铁铁路专用线、石嘴山煤炭交易中心等铁路专用线建设,加快大宗货物公转铁,提升通道运输能力。建设石嘴山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完善石嘴山保税物流中心、惠农陆路口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依托国际铁路运输通道,有效整合各方资源,积极搭建国际物流平台。

创新赋能物流降本增效。围绕装备制造、矿产能源等重点产业基地,构建从原料供应、加工制造到销售服务等一体化工业物流体系,发挥物流业提质降本增效功能。支持物流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快构建集收储、分拣、冷链运输、线上线下交易于一体、辐射周边的现代物流信息平台,推动线上信息与线下实体融合发展,提升物流综合服务效率与效益。借助数字智能物流园、京豪数字物流综合产业园、大宗商品综合性智慧物流仓储供应链等项目建设,推广智慧物流组织模式创新,推动物流信息互联共享,构建“数字驱动、协同共享”的智慧物流新生态。鼓励网络货运平台发展,提高货运组织高效化、集约化程度,由粗放型运力匹配模式转变为供应链一体化服务模式。支持物流标准化发展,推进物流节能减排,推广应用标准化物流周转箱、托盘等循环共用设施设备。

专栏2 现代物流业发展行动

生产型物流枢纽建设行动。实施富海物流进出口应急储备中心、国际陆港物流仓储加工基地、陆港公铁水联运物流通道、陆港供应链集散中心、滨河智能物流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大宗物流、保税物流、期货仓储、国际物流等,推进生产型物流枢纽建设。

物流降本增效行动。发挥西北矿产品交易中心等平台作用,支持晟元等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网络货运平台,支持富海等物流企业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业务,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同铁路部门对接力度争取以价换量政策,着力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加快金大农业粮油物流中心、常新农业粮食仓储、玉礼面粉仓储物流、西粮粮油应急粮油储备及物流配送中心、中粮宁夏米业大米保鲜库、马氏兄弟粮油收储加工研发园区等粮食物流项目建设,提升粮食绿色仓储能力,助力石嘴山特色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城市配送模式创新行动。加快京豪物流平罗公共配送中心、京豪物流平罗智能快件箱项目、大武口智能快递柜等项目建设,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面向连锁超市、百货店等各类终端的统仓统配模式;依托贺兰山商场、人民商场、佳品到连锁便利店等商贸物流骨干企业,提高大型商圈和商业连锁企业集中配送比例,建立与新型城市生活消费方式相匹配的末端配送模式。

冷链物流提升行动。依托优鲜尚品社区生鲜+冷链宅配、汇源食品冷链物流项目、平罗货际通冷链仓储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一批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和田头市场仓储保鲜设施,鼓励重点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整合集聚冷链物流市场供需、存量设施以及农产品流通、生产加工等上下游产业资源,积极申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智慧物流产业链建设行动。依托京豪物流数字物流综合产业园、大宗商品综合性智慧物流仓储供应链项目、石运汽车综合货运信息平台建设等项目,加强物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物流园区和大型仓储设施等应用物联网技术,鼓励货运车辆加装智能设备,促进物流基础设施线上线下融合,提高物流基础设施设备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水平,构建从产品生产到消费末端的高效服务体系,实现对物流产业精细化、动态化管理,推动物流产业转型升级。

(二)培育壮大八大新兴产业

1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围绕养老养生、智慧医疗、健康管理等领域,创新发展康养+等服务业态,着力打造健康养老、健康医疗、健康运动、健康旅游、健康食品等健康产业体系,强化石嘴山健康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打响塞上康养城·颐享石嘴山养老服务品牌。

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加强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围绕疾病防治、医疗照护等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搭建区域一体化的健康信息平台。鼓励医疗机构有效应用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智慧门诊、智慧病房、智慧管理等智慧医疗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开展治未病、养生、康复等多元化服务。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发展健康体检、心理健康、母婴照料、中医养生等多样化健康服务。积极发展健康保险服务,引导保险机构提供与商业健康保险相结合的健康管理服务。依托现有资源打造特色康复机构、养老护理院等。

培育发展休闲康养产业。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等养老新模式新业态,提升居家社区养老品质。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鼓励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化经营。深入推进医养融合发展,依托社会资本新办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健康管理中心等医养结合机构。深度挖掘石嘴山沙漠康养、健康食材等资源,探索集旅游、养老、医疗为一体的综合型康养产业,推进康养暨会展创业创新基地、华夏奇石山温泉康养小镇、沙漠康养基地等特色康体养生项目建设,发展集休闲、养生、养老、旅居、医疗、护理为一体的康养+文旅模式,提升中高端健康养老服务,打造具有石嘴山特色的养生养心养老服务产业链,建设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康养基地,带动银发经济提质扩容。

支持发展体育产业。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逐步建立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结构合理的体育产业体系和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体育市场。依托独特的山水湖沙等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体育研学等体育产业,带动人均体育消费逐年增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明显提高。通过全民健身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足球基地、游泳馆、雪道冰场等项目建设,丰富体育资源供给,激发体育市场活力。深入开展“体教结合”,构建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全民健康活动体系。积极申办、承办全国(国际)铁人三项、全国越野车大赛、环星海湖半程马拉松、宁夏贺兰山自行车公开赛、沙湖水上运动节等国际、国家级赛事。因地制宜开发和培育冰雪、骑行、徒步、穿越、登山等特色体育健身活动。充分利用星海湖综合治理成果,整合星海湖(国家水上运动中心)、南域湿地、奇石山(滑雪场和天然冰场)、市游泳馆、铁人三项运动基地、环湖健身步道等资源,实现健身休闲设施和独特自然风光有机结合,着力打造宁夏(西部)最美运动休闲综合体。

专栏3 康养产业发展行动

健康产业提升行动。依托互联网+医疗健康,引进推广可穿戴健康监测、自助式健康检测、智能养老监护、家庭服务机器人等数据应用设备。引进和培育2家以上互联网医院。

康养+融合行动。谋划建设双子塔康养暨会展创业创新基地、全国绿色生态智慧养老基地、中医药康养基地等医、护、养、学、研特色康体养生服务项目,培育至少1康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农村健康养老服务提升行动。依托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拓展养老服务功能,加强社区医疗机构建设,逐步实现医养结合发展;支持建设农村老饭桌、农村互助院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农村互助养老院、老饭桌运营补贴机制;鼓励农村集体经济、农村土地流转等收益分配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建设行动。建设一体化健康信息平台、互联网医疗平台、互联网诊断平台、互联网医药平台、互联网运营监管平台。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行动。加快大武口区全民健康性综合项目、大武口区全民健身中心(综合体育馆)、平罗县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社区健身中心、惠农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老旧小区体育设施设备、健身路径器材提升改造、惠农区健身步道和骑行道建设等项目实施,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

2规范发展家庭服务业。围绕创造高品质生活需求,加快建立供给充分、服务便捷、管理规范、惠及城乡的居民和家庭服务体系。实施家庭服务提质行动,搭建1个家庭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发展保洁、母婴护理、养老托育、康养护理、家电维修等家政服务,推动家政服务与智慧社区、养老托育等融合发展。

培育家庭服务业。推进居民和家庭服务业跨界、协同发展,打造家院一体微机构,实现一站式服务。鼓励商业便民店、连锁店和保洁、日间照料、咨询、金融、线上便民服务等各类服务中心进驻社区,建设家庭服务社区工作站,支持建设云社区生活平台,发展健康医疗、幼儿教育、生活服务等社区服务O2O模式,拓展云社区、微生活等新兴社区服务模式,支持新建社区打造邻里中心老社区改造建设邻里街区,合理布局多功能便民服务网点,引导社区商业中心建设,持续完善社区商业便利消费服务体系,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提升社区居民生活消费便利性。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逐步发展面向乡村尤其是中心集镇的家庭服务。

优化物业服务品质。顺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重点发展房地产规划设计、建材家居、家装、物业服务等,规范发展房地产销售(包括楼盘代理,经纪)、租赁住房,提升行业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进智慧住宅、智能家居和智能社区建设,引导企业开展线上线下服务。实施物业服务提升行动,引入专业化的生活设计和物业服务机构,推动高质量的全流程改造和线上线下社区服务业。鼓励有条件的物业服务企业向养老、托幼、家政、文化、健康、快递收发等领域延伸,培育多元化业态服务新模式。探索建立适应老旧小区物业服务机制,多种形式推动规范化物业小区管理达到80%以上。

推进家庭服务业规范化发展。提高家庭服务行业组织化程度,推进规模经营和网络化发展,培育一批员工制龙头企业和大型连锁家政公司,依托行业协会,逐步建立家庭服务行业标准和规范,打造一批家庭服务品牌。积极推进家庭服务行业诚信建设,将服务经营者和提供者诚信情况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和守信褒扬机制。强化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升,开展行业人员订单、定向和在职“回炉”培训,每年培训家政服务人员200人次以上。推进持证上岗,完善技能水平与薪酬挂钩机制,引导居民家庭选择持有专项能力证书的从业人员提供服务。

专栏4 家庭服务业发展行动

家政服务企业品牌打造行动。培育一批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品牌化家庭服务业示范企业,打造一批家庭服务示范社区,培育一批家庭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形成一批家庭服务业知名品牌,提升家庭服务企业品牌形象和影响力,优化家庭服务业营商环境,扩大家庭服务消费市场。

重点群体职业技能提升和创业培训行动。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等青年、城乡妇女、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结业困难人员,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和返乡创业培训等专项培训,壮大家庭服务业职业人员队伍,提升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素养。

社区商业中心建设行动。引导一批区域范围内业态雷同的大中型零售网点向社区商业中心转型发展,强化家庭服务、公共服务、幼儿托管、亲子教育、票务服务、金融服务、生鲜零售、休闲餐饮等一站式便民服务功能;适度规划新建社区商业中心,发展自助支付、社群服务、上门服务、商品配送等新兴社区服务模式,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圈

智慧社区试点行动。鼓励家庭服务企业或电子商务企业利用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微博等社群信息服务平台,搭建智慧社区商业平台和社区共享服务平台,开展定制配送、物流分拨、快件收取、电子缴费等服务。

3提质发展商贸流通业。推进商业布局、商圈形态和新兴业态有机更新,培育和打造一批城市商圈、商贸综合体、特色商业街,完善县域商业设施,支持商贸流通企业提升线下体验、销售、配送和售后等服务,不断优化消费路径、提高服务水平。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特色鲜明的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6%左右。

优化商贸消费网络布局。完善城乡流通消费网络布局建设,推动区域商业多元化、差异化发展。构建以大武口市级核心商圈为引领,以惠农东大街和平罗鼓楼两个区域商圈为骨干,以城市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特色商业街(区)、社区商业中心、大型综合超市及其它商业零售网点、重点旅游景区、产业园区的配套商业为支撑的商贸流通发展格局。打造存量盘活与增量变革、错位发展与多元服务、传统改造与新兴探索融合联动的商业新生态,形成辐射宁北蒙西地区的重点商圈,实现时尚消费全覆盖、区域商业有中心、街区商业显特色、便民利民社区行,不断提高商贸流通业服务文旅产业、扩大内需的供给能力。

改造提升特色商业街。充分发挥石嘴山市旅游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实施黄渠桥特色美食街区改造提升、盛鼎商务中心特色街区建设、平罗县步行街改造提升等项目,推进商旅文融合发展,丰富业态结构,提升购物、餐饮等传统业态供给水平和服务能力,布局体验式、互动式新兴业态,增强休闲娱乐功能。推进自治区级、市级商业特色示范街创建工程,培育集文创商店、特色书店、小剧场、文化娱乐、非遗传承等多种业态的特色街区,完善特色农副产品、名小吃等特色街区服务功能,努力打造1条自治区及以上的商业特色样板街;各县(区)启动1个中心商圈提档工程,改造提升1条特色商业示范街。

推动传统业态转型升级。鼓励传统百货店、大型体育场馆、闲置工业厂区改造为社区商业中心、消费体验中心、休闲娱乐中心等新型商贸载体。鼓励商贸流通企业构建现代供应链体系,整合上下游资源,建立供应链服务平台,带动产、供、销协同发展。开展商品市场优化升级专项行动,引导商品市场由单一交易功能向多功能集成发展。积极培育汽车服务、二手车交易、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建设家居用品、家饰用品、装修建材等功能集聚的商品市场。实施红崖子乡、礼和乡农贸市场改造、沙湖贸易流通市场建设等项目,加快农副产品批零市场标准化、公益性建设。

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挖掘县乡消费潜力,拓宽农村居民消费领域、提升农村居民消费层次、健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加快农村吃穿住用行等一般消费提质扩容,引导和支持大中型商贸流通和连锁经营企业加快建设农村地区经营网点,培育一批集零售、餐饮、文化、生活、配送于一体的多功能村镇商贸中心。构建超市进镇、连锁下乡、配送到村的新农村消费服务体系,鼓励农村物流快递公共取送点建设,推进快递进村。支持黄渠桥、宝丰等有特色的乡镇大集提升集市规模、丰富特色小吃和农特产品供给、强化集市文化氛围和宣传力度,借助乡村休闲文化旅游,发展后备箱经济。

发挥数字商务引领作用。实施数字兴商计划,深入开展电子商务公共服务惠民惠企行动,积极申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鼓励优势特色产业领军企业上云上平台,打通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品牌打造、仓储物流、推广营销等电商全渠道供应链。实施“数商兴农”行动,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改造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提升电商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水平,建设自有核心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中心(基地),提升农产品可电商化水平。培育壮大特色电商主体,带动特色产业创新升级。鼓励发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社群电商等新业态。

专栏5 商贸流通发展行动

市级商圈提档升级行动。以游艺街为主轴,北起工人街,南至星光大道,东临永康路,西到台湾路的区域,打造市级核心商圈。探索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体验式智慧商圈,促进商圈内不同经营模式和业态优势互补、信息互联互通、消费客户资源共享,构建以中档消费为主、中低档消费为辅,覆盖广域性消费群体的商业中心。

惠农商圈服务优化行动。以东西大街为发展主轴,惠安大街为发展辅轴,引导传统商贸企业转型升级,打造功能完备、设施一流、服务惠农、辐射蒙西的现代化、多样化、高品质的时尚消费功能区。

平罗商圈服务优化行动。规划形成以鼓楼东西、南北大街为主要发展轴线的区域商业中心。引导汇融新天地、阳光商业广场发展主题式消费,引进餐饮、影院、娱乐等体验式业态,丰富消费者体验功能,打造智能化、多样化商业服务综合体。

传统零售企业上线行动。鼓励传统零售企业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搭建线上网络体系,利用小程序、微信群实现线上营业,将商家与消费者连合在一起,实现平台资源共享。

特色街区打造行动。引导特色美食、民俗文化、人文旅游、休闲娱乐各类主题街区差异化发展,承载城市形象宣传、文化交流、商品展销、营销互动等多元化服务,打造1-2条自治区级特色商业示范街区;培育1-2个以上集文创商店、特色书店、小剧场、文化娱乐等多种业态的特色文化旅游街区。

餐饮行业提升行动。着力发展大众化餐饮,引导餐饮企业建立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规范化生产、连锁化经营的生产模式,大力发展早餐、快餐、团餐、特色小吃、食街排挡等民生服务业态,加快推动餐馆经营模式向餐饮企业经营模式转变,打造一批可复制推广的连锁餐饮品牌。

大型市场培育行动。发展壮大一批交易过10亿的大型批发市场,扶持一批交易过1亿的中型批发市场,培育一批交易过千万的区域批发市场。

4引导发展商务服务。围绕服务生产、保障民生需要,重点发展会展、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鼓励发展法律、咨询和管理服务、教育培训等,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培育和引进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商务服务机构。

加快发展会展服务。完善石嘴山市规划展示馆、市科技馆、市体育中心等会展平台服务功能,逐步建成一批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满足不同类型和规模展会需要的场馆,提升会展承接和服务能力。提升宁夏种业博览会等展会品牌影响力,策划举办葡萄酒、富硒农产品、凉皮、甜瓜等特色产品线下展会,探索打造线上智慧展会;着力培育本地会展品牌和龙头企业,加强与区内外行业组织和展会机构协作,吸引更多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化品牌展览会。

提升人力资源服务。聚焦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加快发展服务外包、劳务派遣、培训、招聘、咨询管理等人力资源服务。鼓励各县区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聚集区,引进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培育孵化中小职业中介服务机构,构建服务机构集聚发展的载体和平台,重点扶持石嘴山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依托宁夏理工学院、石嘴山工贸职业技术学校等教育培训机构,建立人力资源服务培训基地、实训基地,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实施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行动,加大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推动招聘、培训、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劳务派遣等业态提质增效。加大政府购买人力资源服务力度,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引进、人才流动、人才服务等项目。加强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研修培训,培养造就一批人力资源服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培育发展知识产权服务。完善知识产权服务公共设施建设,加强知识产权基础信息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提升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专业特长和业务优势,在提供知识产权代理、法律服务、信息产品开发与利用、知识产权商用化、咨询、培训等服务基础上,不断拓宽服务范围、改善服务质量、创新服务载体、提升服务效益,着手培育一批基础扎实、创新性强,具有引领效应的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畅通知识产权转让、许可渠道,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模式,建设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创新平台,构建开放共享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模式,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协调机制。

促进商务服务专业化发展。积极发展广告及品牌策划、营销服务、工程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等商务服务业,进一步提升会计、审计、税务、法律、资产评估、信用服务机构等中介服务专业化水平。支持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规范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健全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和中介服务体系,加快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鼓励发展学前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创新发展技能培训、兴趣培训。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盘活存量楼宇资源,完善楼宇的商务功能和配套服务,重点培育一批金融楼、商务楼、专业服务楼、信息产业楼等总部楼宇。


专栏6 商务服务发展行动

会展品牌提升行动。完善建设石嘴山市规划展示馆、市科技馆、市展览中心、市体育中心、石嘴山博物馆等展馆设施配套,推进会展服务提档升级,重点围绕葡萄酒、富硒农产品、种业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积极培育历史文化、农产品和生态工业旅游、乡村旅游等为主题的展会,大力拓展珍硒石嘴山、工业生态文化旅游等会展品牌。

石嘴山商务服务中心建设行动。充分利用现有商务楼宇,打造集金融、咨询、调查、法律、会计、教育培训、文化创意等行业办公于一体的综合性商务楼宇。

石嘴山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行动。主要承担人才招聘、人才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才测评、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职业中介、人才引进政务服务等功能。新建中高端人才交流平台、一站式政务服务平台、众创服务平台、人才测评服务平台、虚拟服务平台等设施。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行动。推动宁夏理工学院建成宁夏理工大学,提升石嘴山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育质量,推动平罗职业教育中心办成高职专科院校。

5培育发展信息服务。数字城市建设为引领,推动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网络建设,推动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

夯实信息服务发展基础。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完善城乡宽带基础网络,推进光纤入园区入企业,实现城镇千兆光纤和农村百兆光纤全覆盖。支持石嘴山启明星众创空间、数字经济产业园等数字经济平台发展壮大。推进5G网络连续覆盖和室内场景深度覆盖,加快5G在文化旅游、物流、教育、卫生健康、交通等领域的场景应用,探索打造5G试点应用。强化数字城市建设,打造产业+互联网”“民生+互联网”“生态+互联网等城市发展新格局。到2025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5G网络。

构建数字城市新格局。互联网+为抓手,推动信息服务与相关产业跨界融合,提升产业发展质效。深度推进互联网+现代物流,打造区域智慧物流服务平台,提升石嘴山市物流智慧化水平。加快推进互联网+文化产业,搭建覆盖全市的智慧旅游平台,提升智慧旅游发展水平,推动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消费等价值链各环节信息化发展。支持建设互联网+现代商贸,鼓励贺兰山商场、兰山文创街区等商贸企业及街区加强商品销售、市场营销与信息技术融合,打造新型体验型零售新样板。实施互联网+健康服务,实现远程会诊、电子病历、网络预约、一键抓药、移动支付等。鼓励发展互联网+智能制造,推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价值链各环节融入信息化。

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产业变革,着力发展系统集成、增值网络服务、数据库服务、咨询服务、信息安全服务等信息服务业。深入开展企业“上云上平台”行动,在装备制造、冶金、化工、新材料等重点行业推广工业互联网应用,建设一批技术先进、性能优秀、应用效果好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引导企业更新数字化装备或利用智能化技术改造非数字化装备,支持天地奔牛、恒力生物新材料等龙头骨干企业率先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形成示范推广效应。到2025年,力争全市智能工厂达到5家,实施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3个。

专栏7 信息服务业发展行动

重点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造行动。有效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技术,改善平罗工业园区、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点园区基础设施设备信息化程度,提高园区软实力建设,实现园区产业协作、精准招商、企业上云、监测研究,数据共享、数字化管理等功能,提高园区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

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支持石嘴山市工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在典型行业深化应用;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

6健康发展金融服务业。推动高效安全、绿色普惠、开放创新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到2025年,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金融风险防控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7%左右。

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建立健全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大力推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发展。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新材料、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特色农业等优势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不断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推动险资直投重点项目。鼓励金融机构完善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成有效覆盖县乡村的信用评价体系,构建服务有平台、信用可评估、风险可把控的信用+金融+产业+农户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拓宽多元融资渠道。深入开展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构建形成金融+政银企精准对接常态化机制,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对接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宁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创新开发信易贷产品和服务,切实发挥九鼎产业基金和石时担担保基金作用,拓展贷款抵押质押物范围,加大对守信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支持优质企业上市融资,推动贝利特、大窑饮品等企业上市工作,健全上市企业后备库;鼓励和引导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基础设施债券投资基金,积极发展股权融资、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培育发展若干融资担保机构,创新金融保险工具。

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稳妥发展普惠金融,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借助以大数据分析、信用评级、线上线下结合为核心的金融+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为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提供银行、保险、担保、金融租赁”“线上+线下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促进企业融资需求与金融供给精准匹配和高效转化。积极发展新型金融组织和业态,鼓励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明确监管责任,规范互联网金融市场秩序,推动互联网金融规范有序发展。发挥金融服务联络员作用,帮助企业精准纾困解难。

提升金融风险防控化解能力。聚焦重点领域风险,持续净化金融环境。健全完善金融风险预防预警监测机制,加强金融监管,指导金融机构和上市企业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宁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和宁夏非法集资和非法金融活动监测预警平台应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赋能金融监管,实现精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建立健全非法集资等宣传教育工作长效机制,联合各部门开展多行业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民的警觉性,提高居民识别防范金融风险和理性投资意识。

专栏8 金融服务业发展行动

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行动。鼓励金融机构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开展基于大数据应用的融资、储蓄、保险、清算等金融服务,创新个性化、精准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金融机构与大数据企业合作发展,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提供全方位服务,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金融科技企业培育行动。创造条件吸引外地金融科技企业进驻石嘴山,鼓励发展支付结算、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区块链金融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等相关产业,重点集聚金融安全技术、第三方支付、智能投顾、区块链金融、大数据征信等领域的金融科技企业。

中介服务市场提升行动。提升中小金融机构科技运营水平,促进中小金融机构合作与创新;引进和培育会计、审计、法律、资产评估、信用评级、证券咨询等优质中介服务机构,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化金融中介服务体系。

防控金融风险行动。加强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与金融监管部门的协同配合,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持续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排查整治行动,有效防控互联网金融风险;建设金融监管预警平台,推动互联网金融、小额贷款、典当、融资性担保、商业保理、融资租赁等机构规范发展。

7创新发展科技服务业。紧紧围绕全市重点产业科技创新发展需求,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创业平台引进一批高端化、专业化科技服务主体,丰富一批平台化、数字化科技服务新业态。力争202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3%以上,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夯实研发创新平台。围绕装备制造、新材料、电石化工、特色冶金等产业发展需求,统筹高端研发创新资源,鼓励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现有平台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充分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宁夏绿色氰胺化学新材料研究院、宁夏中科碳基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宁夏分院、宁夏工业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研发众包、设计众包等新型研发服务业态,鼓励企业自有研发部门和研发机构进行剥离,成立独立法人机构。支持行业骨干企业探索在东部地区建设联合研发中心、飞地科研成果育成平台或离岸孵化器。到2025年,全市各类创新平台达到100家。

增强区域创新要素供给。以石嘴山国家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因地制宜建设综合性、区域性创新中心,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产品生产全周期的科技服务体系,打造集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科技人才聚集等于一体,各具特色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引进培育一批高端创业服务机构,引导服务机构向区域创新中心集聚。引导现有国家和自治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提升综合运营能力和专业化服务水平,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推进孵化园区、创业社区等创新创业集聚区发展,逐步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阶梯型孵化体系。支持领军企业搭建开放的创业孵化服务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供应链+创投+市场资源支持,衍生创业群落;培育壮大创业导师队伍,形成创业者—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创业导师的演进机制。

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依托石嘴山科技大市场汇聚各类创新资源,完善科技成果展示、引进、推广、交易、转化等功能,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动提供全链条、综合性服务。支持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分中心(基地)、通用性或行业性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平台。充分发挥现有中试孵化平台、技术转移机构服务作用,精准开展技术对接,提高科技成果交易成功率。支持东部地区专业机构在石嘴山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开展技术挖掘、科技咨询、技术标准、知识产权、投融资等服务。到2025年,转化科技成果10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达到8亿元。

提升综合科技服务能力。围绕新材料、特色农产品等重点产业链实际需求,构建涵盖产品质量、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检验检测认证体系。鼓励和推动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与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等联建共用。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为企业提供分析、测试、检验、计量、标准化等全链条服务的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建设惠企科技检验检测服务中心等面向园区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培育认定一批石嘴山市科技服务示范机构,纳入科技创新券支持范围。创新科技咨询服务模式,鼓励自治区科技服务示范机构在石嘴山设立分支机构,引导科技咨询服务机构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众包咨询、线上咨询等科技咨询新模式。

专栏9科技服务业发展行动

国家级创新创业特色载体打造行动。支持石嘴山国家高新区以建设国家科技资源支撑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为目标,按照孵化器+研究院+专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中试基地的发展模式,聚焦新材料主导产业,整合资源建设石嘴山先进材料协同创新工程中心,实现项目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育、检验检测、交流合作、中试加速和产业化的全研发到产业化链条。

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构建科技型企业垂直孵化培育体系,建立科技企业培育库,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一批重点领域领军型创新企业。到2025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00家。

8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绿色节能发展需求,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咨询、系统设计、评估认证、运营管理等服务。积极开展节能减排、节能评估、环境治理、环境监测等专业化服务,构建节能环保服务业生态体系。

发展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区内市场需要,加快发展碳资产管理、碳排放交易、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产品认证和推广、环境保险理赔等绿色服务,开展节能减排投融资、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咨询、节能认证评估等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推广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培育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运营管理一体化综合环保服务企业。建立循环经济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咨询机构,打造一站式能源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开展能源审计和节能医生诊断。

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技术。推进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平台和基地建设,加强先进适用生态环保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开展节能服务。加快节水型社会示范市建设,推广应用节水技术装备和用水器具,引入合同节水模式,推广分布式节水治污一体化,提升节水监管能力。探索建立排污权抵押贷款、租赁机制,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加快构建集回收、运输、加工利用为一体的城乡固废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实施重点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提升行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资源利用水平。加快充电站、充电桩等设施建设,规范发展整车租赁、电池租赁和回收等服务领域。

专栏10 节能环保服务发展行动

1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培育发展生态经济,推进低碳化发展,制定碳排放达峰计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控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投入产出低的行业企业发展,降低碳排放强度。

2循环利用重点行动。实施废旧锂离子电池综合循环利用、废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智慧环保收集系统、粉煤灰综合处理等项目。

3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提升行动。推动经开区、高新区和平罗工业园区等重点园区持续开展循环化改造再提升行动,实现产业链循环化、资源利用高效化、污染治理集中化、基础设施绿色化、运行管理规范化。

五、重点工程

聚焦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消费,以实施数字赋能、集聚发展、融合发展、消费扩容、品牌提升、标准引领和企业培育等七大工程为抓手,推动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加快行业间深度融合创新,催生新产业、创造新需求,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重塑供应链,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新格局。

(一)数字赋能工程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服务业领域深度应用,拓展数字技术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应用,加快现代物流、商务、金融、科技咨询等领域数字化建设,推进组织形式、商业模式、管理方式创新。推动信息技术赋能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商贸流通、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提升服务消费可及性。围绕就业、养老、社保、交通等领域,拓展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互动体验等应用场景,构建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数智化应用体系。在金融、零售、医疗、教育等数据密集型行业,推广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培育垂直电商供应链平台,促进线上线下资源整合利用,提高服务便利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在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出行、健康等领域,建立数据应用模型,促进信息化创新成果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加快智慧石嘴山建设。

专栏11数字赋能工程

数字化转型赋能工程。推进苏宁新能源5G可视化智能工厂、杉杉能源(宁夏)智能化工厂、天地奔牛数字化柔性制造车间、西北骏马绿色智能工厂、智慧渔业平台、数字农业等项目建设,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工厂、智慧制造、智慧农业等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成长。

智能+消费生态体系建设工程。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在消费领域应用,引导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加快电商化、数字化改造;挖掘宅经济发展潜力,推动京豪物流中央厨房及追溯配送体系建设,鼓励实体商超、餐饮等业态线上线下深度融合;鼓励使用绿色智能产品,促进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普及应用。

智能技术应用工程。在金融、零售、医疗、教育等数据密集型行业和法律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推进互联网+教育,大力发展在线教育,建设数字学校平台,健全空中课堂机制;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智慧医院,推广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

服务平台发展工程。加快九天智能科技大数据中心、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建设,鼓励企业开展生产能力、创新资源及生活服务等领域共享服务体系建设,拓展基于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支撑的新型服务业务、应用软件和平台;推动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第三方物流、即时递送、在线办公、网上办事等新兴服务平台发展。

数字政府建设工程。实施基础设施体系、业务应用体系、数据资源体系、网上服务体系、网上监管体系、协同办公体系、数字治理体系、完全防护体系等一体化建设项目。

文旅数字化工程推进重点景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促进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消费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融合的数字化生产、流通、消费生态体系。到2025年,国家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省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基本实现智慧化转型升级。

商贸数字化工程深化传统批发零售业改造提升工程,引导贺兰山大楼等企业加快推进商贸线上线下双向融合,鼓励各类小店借助数字终端产品推进数字化。引导电商平台、供应链核心企业以数据赋能生产企业,增强生产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捕捉能力、快速响应能力和敏捷调整能力。

物流数智化工程建设综合运输信息、物流资源交易、大宗商品交易等专业服务平台,推进人、货、车、场等物流要素数字化改造,推广应用无人驾驶、自动分拣、智能快(邮)件箱等智能设备和技术。

(二)集聚发展工程

顺应自治区推进地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导向,重点在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健康养老、乡村旅游等领域,培育一批产业集聚程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大、示范复制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和集聚区。科学规划、积极培育并创建县(区)、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鼓励大武口生态工业文化旅游集聚区、陆港现代物流集聚区等服务业集聚区增强资源要素集聚能力,进一步健全服务功能,构建产业链、创新链与服务链协同发展的支持体系,为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长提供支撑。鼓励各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围绕先进制造、现代农业企业共性需求,发展研发设计、信息、物流、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增强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全产业链支撑作用。借助特色小城镇建设,培育小城镇特色服务业集聚区。

专栏12集聚发展工程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工程。大武口区围绕信息服务、乡村旅游,惠农区围绕现代商贸、跨境电商,平罗县围绕奶产业服务、农村电商等领域,培育2-3个自治区级、6个左右市级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和集聚区。

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创建工程。鼓励陆港物流集聚区争创区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构建特色鲜明、能级突出、功能集成的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小城镇服务业集聚工程。以商贸农贸集散、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物流、乡村文化旅游为内核,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培育优势产业,传承传统文化,引导小城镇由粗放式向品质型、效益型转变。重点打造黄渠桥、红果子、宝丰、礼和等集商贸农贸、特色餐饮、乡村文化旅游为内核的特色小城镇集聚区,辐射带动美丽乡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三)融合促进工程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向深度融合,鼓励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制造企业开展服务型制造,向创意孵化、研发设计、成果转化等前端服务环节延伸,向售后服务、产品回收利用等后端增值服务拓展,发展“产品+内容+生态”全链式智能生态服务等新型制造模式。支持企业建设智能工厂,发展共享生产平台、提升总集成总承包水平、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优化供应链管理,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和服务体系。大力推动农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构建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科普教育、文化创意、农村电商、冷链物流等业态,引导农业向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推动服务业内部融合发展,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服务业实体经济的相互渗透、深度融合及裂变,实现价值再造。

专栏13 融合促进工程

服务业+制造深度融合发展工程。以大地循环、大窑饮品、滨河碳化硅等规上企业为重点,引导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成立独立核算的生产性服务企业;支持骨干企业开展咨询设计、制造采购、施工安装、运维管理等一体化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提供远程维修、状态预警、故障诊断等在线服务,培育首朗吉元、尉元信泰等6个以上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试点企业。支持有条件的工业遗产和企业发展工业文化旅游,新打造2个以上工业旅游体验基地。

现代物流和制造业高效融合发展工程。互联网+物流为方向,推进物流供应链资源实时、高效整合,引导富海物流、星月安顺物流等大型企业向供应链集成服务商转型。

服务业+农业融合发展工程。支持休闲农业与农业创客空间、乡村旅游等融合模式创新,探索农产品定制化服务、会展农业等新业态,加快推动嘉禾花语、硒有田园等乡村休闲体验基地建设,培育5个以上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企业。

服务业内部融合发展工程。培育文化+”“物流+”“旅游+”“健康+”“体育+”“金融+”“供销+等跨界融合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企业发展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模式,鼓励线上线下体验服务、个性需求定制服务。

(四)消费扩容工程

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新供给,改善服务体验,提升消费满意度,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传统消费,建设石嘴山特色化消费城市,开展消费惠民计划、商业街区改造计划、消费网络建设工程、消费融合升级工程,提升发展二手车市场,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处理体系,促进汽车、家电等传统大宗商品消费持续升级。培育新型消费,鼓励发展网络消费、智能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共享消费、绿色消费等新模式,推动“互联网+社会服务”线上线下融合的场景化新零售模式,促进吃住行游购娱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双向提速。发展微应用、微产品、微电影、直播带货、微商等微经济,打造一批网红打卡餐饮、旅游等直播基地。深化放心消费建设,培育一批放心商圈、放心街区、放心商店。

专栏14消费扩容工程

城市消费提升工程。优化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农贸市场等城乡商业网点布局,推动大武口步行街、惠农东大街、平罗鼓楼商圈等改造提升,加快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促进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普及应用。

农村消费扩大工程。拓宽农村居民消费领域、提升农村居民消费层次,加快农村吃穿住用行等一般消费提质扩容。改造提升5个左右乡镇(村)和移民村农贸市场。鼓励大型商贸企业向农村延伸服务网络,构建超市进镇、连锁下乡、配送到村的农村市场体系。支持特色农产品在区内外大型商超设立消费兴农专区,活跃农村线上线下消费市场。

消费融合升级工程。谋划高铁站前商圈和工业文化旅游特色街区,集聚人气和要素资源,打造集合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区。支持适度开发高品质楼盘和康养社区,刺激改善性住房消费,提升居住类产品消费。

信息消费促进工程。争创公共服务类信息消费示范城市,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在消费领域应用,重点推广高效、均等在线公共服务,发展面向居家护理的智慧健康服务、面向便捷就医的在线医疗服务、面向学习培训的在线教育服务、面向利企便民的互联网+政务服务

服务消费提质工程。围绕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家政等行业增加社会服务有效供给,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建设,持续推进家政服务业规范化、品牌化发展,改善服务体验、提升服务品质和消费满意度。

餐饮消费特色化工程。深度挖掘特色餐饮文化和特色小吃,加强休闲美食与文化、旅游、会展等行业的结合,举办大武口凉皮节”“黄渠桥美食节”“五湖四海石嘴山宴等,开发一批特色菜品、招牌菜品,提升大武口凉皮地理标志、黄渠桥羊羔肉等美食系列品牌,促进石嘴山市休闲美食与传统文化、民俗文化融合,打响石嘴山美食品牌。支持餐饮行业协会、餐饮龙头企业,创新有文化底蕴、营养价值和技术含量的特色菜品和名特小吃。加快全市餐饮业品牌化、标准化创建,鼓励企业开展新菜品研发、商标注册、特色菜包装宣传。

夜间消费升级工程。鼓励商圈、特色街区、旅游景区、文化休闲广场等休闲娱乐设施在双休日和节假日延长夜间营业时间,丰富夜游、夜娱、夜食、夜购等消费业态。实施万德隆夜市、汇融新天地夜市、万达后备箱集市、百花市场夜市等夜间经济多元消费综合提升项目,打造一批餐饮集聚型、百姓生活型、文体消费型夜间经济集聚区。

假日消费拓展工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及部门充分利用开放性公共空间,开设节假日步行街、周末大集、休闲文体专区等常态化消费场所,开展特色促消费活动。包装宝丰、礼和等农村传统集市,打造固定日期的石嘴山大集系列服务品牌,为优质农副产品搭建展销平台。

(五)品牌提升工程

引导服务业企业坚定不移走品牌化发展之路,着力打造有特色、有优势的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地理品牌,推进实施品牌价值提升工程,建立服务业品牌库,加大品牌培育力度。重点培育科技、信息、金融、现代物流、会展及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品牌;壮大文化旅游、康养、商贸流通等生活性服务业品牌,提升服务质量、延伸服务半径、拓展服务内容、大力推进连锁化发展。做强“乐购石嘴山·畅玩在绿城”促消费品牌,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品牌培育和保护方面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市场主导、顾客满意、行业自律、政府监督的品牌评价、发布机制。完善品牌信用信息平台,建立企业自我保护、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三位一体的品牌保护体系,打击侵犯商标专用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到2025年,新注册产品类商标100个以上、服务类商标100个以上,积极创建国家级、自治区级标准化品牌化试点项目。

专栏15 品牌提升工程

服务质量满意度提升工程。建立健全符合各行业特点的服务质量测评体系,在现代物流、银行保险、商贸流通、医疗卫生、社区服务等重点行业建立顾客满意度评价制度。

产业品牌创建工程。持续开展宁夏老字号”“宁夏优品认定、宣传和推广,培育大武口凉皮”“黄渠桥羊羔肉5个以上特色浓、信誉高、竞争力强的品牌。支持企业参评宁夏老字号、全国服务业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中华老字号等品牌活动。

区域品牌创建工程。围绕文化旅游、特色餐饮、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领域,重点打好黄河文化”“酒庄休闲”“工业旅游等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持续打造珍硒石嘴山等区域公共品牌。

(六)标准引领工程

顺应消费结构升级换代、消费需求多元化发展趋势,结合突发疫情重大现实影响,围绕文化旅游、信息技术、检验检测、商贸、物流、养老、家政等生活性、生产性服务业领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服务业标准,探索制定具有地方特色优势标准体系,构建政府主导和市场自主制定相结合、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现代服务业标准体系,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促进标准实施应用,鼓励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标准化应用,推动企业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全面实施。鼓励标准制定专业机构对企业公开的标准开展评估、评价。

专栏16 标准引领工程

生活性服务标准提质工程。以服务民生、保障民生为主旨,完善社区服务、物业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重点领域服务标准体系,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团体标准3项以上。

生产性服务标准提升工程。以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建立和完善覆盖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科创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的标准体系,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团体标准4项以上。

试点示范引领工程。开展国家和自治区标准化试点,力争获批1个国家标准化试点,推进4个自治区标准化试点建设,培育行业标杆和服务典范,以点带面,积极推广有益经验、模式,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

(七)企业培育工程

突出市场导向,强化企业发展主体地位,培育壮大各类服务业市场主体,培育壮大一批综合实力强、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大、社会信用好的领航型企业、小巨人型企业、龙头型企业、平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聚焦文化旅游、批零住餐、交通运输等行业,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围绕科技研发、检验检测、信息服务、节能环保等高技术服务业,加快培育一批鲜明特色、创新力和竞争力强的服务业高新技术企业。聚焦服务业细分市场,扶持一批服务业“专精特新”企业,提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能力。引导龙头企业将有实力的中小企业纳入供应链,构建上下游供应关系稳定、质量标准统一、多方共赢的供应体系。充分发挥区、市服务业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支持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成长为“单项冠军”。

专栏17企业培育工程

规上限上企业培育工程。充分发挥限上企业在服务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带动作用,加大上规入库工作力度,鼓励符合条件个体和小微企业个转企和升规入库。

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聚焦电子信息技术、检验检测、研发设计、知识产权、节能环保等领域,孵化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0家。

主辅分离工程。鼓励具备较全产业链的工业企业将现代物流、研发设计、销售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等非核心业务从其主营业务中分离出来,成立服务业企业;鼓励大型建筑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建筑咨询、监理、设计等业务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法人单位。新增主辅分离的服务业企业10个以上。

个转企工程。对认定为一般纳税人的个体工商户和产业活动单位,鼓励转化为法人企业。针对个转企探索提供会计、统计中介等政府代办服务。新增个转企10个左右。

六、保障措施

加强党对服务业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更好发挥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规划实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一)建立规划实施机制

建立健全各行业主管部门、各级政府实施规划的工作推进机制。各部门要明确责任、密切配合,做好行业专项规划编制实施和配套措施完善工作,抓好规划落地。各县区要进一步健全统分结合的服务业工作机制,凝聚合力、统筹推进,完善规划监测评估机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将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纳入年度计划指标体系,有力有序推进实施,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

(二)强化规划政策保障

加强各类政策的统筹协调,用足用好国家、自治区和我市系列政策,打好财政、税收、金融、土地、产业、投资、价格等政策组合拳,发挥政策叠加效应,提升政策精准性、协同性和落地性。统筹服务业各行业专项资金,有效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发展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根据宏观环境变化和发展实际需要,加强政策研究储备,增强政策调控能力,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三)放宽行业准入限制

严格落实非禁即入”“竞争中性,破除服务业行政垄断、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推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服务业市场环境。放宽对市场主体投资经营活动的资质、股比、注册资金、从业人员、营业场所、经营范围等要求,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更多的服务业领域,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服务业中的比重。

(四)持续优化发展环境

进一步取消和调整服务业领域的行政审批项目,合理区分教育、医疗、文化、科技、体育等行业中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业务,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动由政府单一提供、直接提供的方式,转变为政府与社会化提供相结合的方式。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维护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环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

(五)强化统计监测服务

进一步明确行业主管部门职责,加快培育服务业企业(单位)上规上限,探索建立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统计指标体系,健全信息发布制度。加强服务业企业(单位)入规上限、重点行业和重点地方服务业统计工作,形成政府统计和行业统计互为补充的服务业统计调查体系。

(六)加强规划实施监督

完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着力推进规划实施信息公开制度。建立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健全政府与企业、社会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力量专业化监督作用和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主动接受全社会监督,形成全社会合力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